(一)临床核心症状评估:AD痴呆的核心临床表现为隐袭起病、持续进展的认知功能减退,且影响日常功能。核心认知域损害需至少包括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视空间能力障碍中的一项。伴随症状常见精神行为异常,如淡漠、抑郁、焦虑、激越、幻觉及睡眠紊乱等,约80%患者病程中会出现。

(二)生物标志物应用:分为淀粉样蛋白相关标志物、神经退行性标志物和血液标志物三类。其中,血液标志物中的血浆P-tau217、Aβ42/Aβ40比值及神经丝轻链可作为CSF标志物的替代指标,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及随访。

(三)诊断流程:首先进行临床评估,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知情者访谈明确认知损害情况;然后进行神经心理测验,使用标准化工具量化认知功能;接着进行辅助检查,必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等,推荐项目为头颅 MRI、CSF或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最后进行诊断分层,分为很可能AD痴呆、可能AD痴呆,同时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

(四)鉴别诊断要点

(1)血管性痴呆(VaD):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认知损害呈阶梯式进展,常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可见多发梗死灶或白质高信号。

(2)路易体痴呆(DLB):以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帕金森综合征为核心症状,SPECT/PET 显示基底节多巴胺能受体减少。

(3)额颞叶痴呆(FTD):早期出现行为异常或语言障碍,MRI 显示额叶或颞叶前部萎缩。

(五)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水平,改善认知功能,适用于轻、中度AD痴呆患者。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可调节谷氨酸活性,防止兴奋性毒性,对中、重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2)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训练、社交活动、运动锻炼等,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认知训练方法,可帮助患者维持或改善认知功能;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可促进其情感沟通和社会功能;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改善精神状态。

该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科学、实用的AD痴呆诊疗建议,有助于提高AD痴呆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字体: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