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帕金森病研究被“脑中心论”主导,聚焦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机制,但临床中高达90%的患者早期会出现便秘、嗅觉减退等脑外症状,其与脑损伤的关联始终未被明确。2025年5月,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建设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的综述性研究,首次系统提出 “多器官轴协同驱动神经退行性变” 理论,通过解析肠-脑、肌-脑、肝-脑等多器官交互网络,为理解疾病起源与进展提供了颠覆性视角。
团队基于10余年临床数据整合与基础实验验证,构建了帕金森病动态时空演进模型:疾病早期始于肠-脑轴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梭状芽孢杆菌等致病菌过度增殖,其代谢产物脂多糖通过肠黏膜屏障进入循环系统,激活外周免疫并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同时促进肠道内异常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经迷走神经向脑干传播。这一阶段肝脏解毒功能受损会加剧神经毒素蓄积,成为病理进展的 “助推器”,此时患者已出现便秘、嗅觉减退等非运动症状,但脑内神经元损伤尚未达50%阈值。
进入中期,肺-脑轴与心-脑轴的协同作用成为病理放大关键:肺组织氧化应激增强产生的活性氧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内,与心功能下降导致的脑低灌注形成 “叠加效应”,显著加剧黑质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患者开始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典型运动症状。而到了晚期,肌-脑轴与骨-脑轴的负反馈循环加速病程终末进展——骨骼肌萎缩导致神经保护性肌因子(如鸢尾素)分泌减少,骨代谢紊乱使骨钙素等神经调控因子水平下降,双重缺失削弱了脑内神经修复机制,最终引发认知障碍与全身衰竭。
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临床谜题,更开辟了多维度干预路径:针对早期肠-脑轴失调,可采用益生菌调节菌群+JAK 抑制剂抑制炎症;中期通过改善心肺功能、补充线粒体保护剂阻断病理放大;晚期则可联合运动康复与骨代谢调节剂重建神经保护信号。同时,团队提出的粪便钙卫蛋白(肠损伤标志物)、血清骨钙素(骨-脑轴指标)、FEV1(肺功能指标)等多器官标志物组合,可实现疾病早期分层诊断,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