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疗长期受制于“诊断滞后”难题——当患者出现记忆衰退等典型症状时,脑内神经元已损失超50%,错失最佳干预时机。2025年以来,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改变了这一现状,多种高特异性标志物组合不仅能在临床症状出现前5-10年识别高危人群,还能实现疾病阶段精准分层,为AD的超早期预防与个体化干预提供了可能。
血液标志物的核心优势在于微创性与可及性,解决了传统脑脊液检测、PET 成像等技术侵入性强、成本高昂的局限。目前已形成三类核心标志物体系:第一类是Aβ相关标志物,如血液Aβ42/Aβ40比值,其降低程度与脑内Aβ斑块沉积量高度相关,在无症状高危人群中阳性预测值达83%;第二类是tau蛋白衍生物,以磷酸化tau217(p-tau217)、磷酸化tau181(p-tau181)为代表,其中 p-tau217对AD的特异性超90%,能有效区分AD与其他类型痴呆;第三类是神经损伤标志物,如神经丝轻链(NfL),可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用于评估病程进展速度。
2025年《Nature Medicine》发表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将“Aβ42/Aβ40比值+p-tau217+NfL”组合检测,对AD临床前期的识别准确率90%以上,远高于单一标志物。该研究纳入3200名受试者,随访5年后发现:标志物组合阳性且携带APOEε4基因的人群,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是普通人群11倍。更重要的是,这种组合检测能实现疾病分期:临床前期以Aβ42/Aβ40比值降低为特征,前驱期出现p-tau217升高,临床期则伴随NfL显著上升,为不同阶段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在临床应用层面,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已将该标志物组合纳入AD高风险人群筛查项目,通过简单抽血即可完成评估,费用仅为PET检查的1/20,大幅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能力。此外,血液标志物还能优化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精准招募临床前期患者,可显著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改变AD药物 研发失败率的困境。目前,基于血液标志物的AD风险预测模型已在长三角地区推广,预计2026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检测,推动AD诊疗从“对症治疗”向 “预防为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