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脑科学研究所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机制与治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fasudil treatment in the APPswe/PSEN1dE9 transgenic (APP/PS1) mic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第一作者:闫海龙副教授),为AD的临床治疗与生物标志物筛选提供了全新科学依据。

AD 是导致进行性痴呆的最主要原因,目前缺乏有效干预手段。为探索法舒地尔对AD的治疗潜力及作用机制,研究团队以APPswe/PSEN1dE9双转基因小鼠(APP/PS1,经典AD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对比了法舒地尔治疗组(ADF)、生理盐水处理AD模型组(ADNS)及野生型小鼠(WT)的海马组织基因表达差异,并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网络,系统解析mRNAlncRNAmiRNAcircRNA的差异表达规律。

研究发现,WTADNS小鼠的差异表达mRNADEMs)主要富集于细胞生长与死亡、神经系统相关通路;而ADNSADF小鼠的DEMs则集中在神经系统通路、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角质素通路及群体感应通路。团队通过RT-PCR验证了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其中,富集于群体感应通路的长链酰基辅酶A 合成酶4Acsl4)与RNA 降解通路的BTG抗增殖因子1Btg1)在ADNS组中高表达,经法舒地尔治疗后显著下调;调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期转换的组蛋白H4转录因子(Hinfp,参与miRNA介导的ceRNA网络)与富集于mTORHippoWnt信号通路的Wnt家族成员4Wnt4)在ADNS组中表达显著降低,法舒地尔可有效逆转这一趋势。

该研究首次明确Acsl4Btg1HinfpWnt4可作为AD 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法舒地尔治疗的关键靶点,不仅揭示了法舒地尔改善AD病理进程的分子机制,更为AD的临床研究与精准治疗开辟了新方向,充分彰显了我所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科研创新实力。

【 字体: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