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以下简称“国家疾控中心职卫所”)与脑科学研究所跨单位合作,在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研究领域取得关键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halable mixtur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metals, DNA oxidative stress and nasal ribosomal DNA copy number amplification: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analyses among population为题,发表于环境与健康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为深入理解吸入性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机制提供了全新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国家疾控中心职卫所王艳华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脑科学研究所孟涛老师作为第二作者深度参与,国家疾控中心职卫所段化伟研究员担任通讯作者,充分体现了跨领域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实力。核糖体DNArDNA)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元件,然而空气中污染物暴露对rDNA的影响此前尚不明确。鼻腔上皮细胞作为呼吸道的第一道屏障,是评估呼吸损伤的理想替代样本,为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观测窗口。

研究团队以768名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开展“以混合物为中心”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整合流行病学调查与生物学检测手段,系统分析多环芳烃(PAHs)与金属混合物的暴露效应。通过环境与生物监测明确污染物暴露水平,以尿中8-羟基-2'-脱氧鸟苷作为DNA氧化应激标志物,同时检测鼻腔上皮细胞中rDNA拷贝数(rDNA CN),并采用线性回归、自适应弹性网回归、BKMR模型及中介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全面评估污染物暴露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结果显示,尿中1-羟基芘(PAHs代谢标志物)每升高10%,鼻腔5S45S rDNA 拷贝数分别显著增加0.31%0.82%;尿中镍(金属污染物标志物)每升高10%,鼻腔5S45S rDNA 拷贝数分别显著增加0.37%1.18%BKMR 模型进一步验证了PAHs与镍对rDNA拷贝数的影响。研究首次证实,DNA氧化应激可能是吸入性PAHs与金属诱导rDNA不稳定性的关键介导因素,为解析环境污染物致呼吸道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此次跨单位合作成果的发表,不仅彰显了国家疾控中心职卫所在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评估领域的专业优势,也体现了脑科学研究所在鼻粘膜生物样本采集方面的有力支撑。双方的协同研究为后续开展环境污染物健康风险防控、制定针对性防护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对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字体: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