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医学院张通博士在脑科学研究所会议室与大家分享了文献分享博士期间有关“绵羊卵母细胞“双阶段”成熟培养及p66Shc在绵羊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的表达调控”的科研工作。
组会第一阶段,闫玉清老师带领与会师生练习英语口语。
组会第二阶段,张通博士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博士科研成果。哺乳动物胚胎体外生产效率低,很大程度上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以及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暴露于人工化学合成静态的、不适的体外培养环境中造成的氧化应激有关。通过优化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且从基因角度探究改善胚胎抗氧化应激能力,获得了以下结论:1.利用C型利钠肽构建的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双阶段”成熟培养体系,提高了卵母细胞的成熟质量及其后胚胎的发育能力;2.p66Shc的表达特征反应了绵羊卵母细胞胞质氧化还原稳态和卵母细胞质量的好坏;3.p66Shc mRNA在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倒钟形曲线”的表达模式,p66Shc蛋白主要分布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裂球细胞质的周边区域,Ser-36磷酸化的p66Shc在胚胎基因组激活后由细胞质区域转变为细胞核定位;4.绵羊植入前胚胎体外发育能力差与氧化应激蛋白p66Shc的高丰度表达有关。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导致发育潜力下降与p66Shc表达上调和Ser36的磷酸化的p66Shc易位至核区呈正相关;5.在绵羊受精卵合子阶段显微注射p66Shc siRNA分子,改善了早期胚胎的发育潜能,证实了p66Shc介导ROS产生引起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这一途径。
此次文献分享,使大家获得了关于卵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的影响因素,学习了基因表达调控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分子生物学知识面,夯实了细胞培养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知识。(文/张通 宋国斌 图/张蓝萍 编辑/宋国斌)
口语练习.doc


